干部能上能下观察:干部“下”后也有春天

2016年12月26日来源:共产党员网 作者:  点击数:

“干部下去了,不就是像古代贬官一样吗?”一名今年考入公务员队伍的“小鲜肉”对记者说。

在一些人的观念里,贬了官,摔了跤,仕途就完了。可是,记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,有的干部在“下”了之后,勇于改过,奋发有为,又被重新提拔任用。这背后,组织部门的关心关爱和跟踪管理功不可没。

“既让铁规生威,也让铁规生温。”相关专家表示,培养一名领导干部不容易,不能任由“下”的干部破罐子破摔,而应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管理,使“下”的干部知错改错,重怀热忱投入到事业当中去。

跟踪管理——一个都不能少

据媒体报道,陕西洋县国土局一位副局长因工作失职被免职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,在保留公职后,工资每月照常发放,但人却很少上班,引发了关于“干部‘下’后不能放任不管”的讨论。

干部“下”了之后该怎么管?相关专家认为,既要从严管理,又要避免一棍子打死,组织部门要做好跟踪管理、打出组合拳。

在贵州黔西南州,一项召回管理制度,让干部回炉重造、冶炼成金,引得群众叫好。

干部召回采取集中教育、跟踪考察等方式对不胜任现职干部“回炉加钢”。在党校培训后,视情形还要让干部到一线岗位和重点项目历练本领、接受考验。

“我们专门为召回干部建立信息库,给任务、给方向、给平台、给计划、给动力、给压力。”黔西南州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建勋说。目前,被召回后调整的300多名干部没有一个提出申诉。一名乡镇干部在被召回后打趣:感谢组织给我重新加了油,修了零件,让我跑得更远。

跟踪管理还有哪些方式方法?多地探索采用谈心谈话的方式,让一大批受过处分的干部在组织关怀下改过自新。山西建立起常态化谈心谈话制度,结合被调整干部的自身实际,引导其在脱贫攻坚、信访维稳、拆迁改造等专项任务、临时岗位中继续发挥作用;四川达州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建立专门档案,组织部门派员逐一谈心谈话,对重点对象还要和其家属谈,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,帮助他们正视调整、振奋精神。

此外,回访和帮带也让一批干部跌倒了再站起来——

浙江宁波对调整对象进行不定期回访,组成考察组到治水、拆违、环保等艰苦岗位考察被调整干部,一一记录在档,近两年对治水表现突出的18人重新转任重要岗位;湖北对受处分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,因人施策,建立一帮一的分级教育帮带制度和工作台账。

“干部‘下’后也不能‘掉队’,组织部门要发挥作用,帮助他们挣回面子、走宽路子。”青海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。

再得重用——“改过”干部仍有“出头之日”

“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规定》)明确,在影响期满后,对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,因工作需要且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干部,可以提拔任职。

现实中,干部“二次上马”已不鲜见:河南一名被降级的副厅级干部能够正视问题,整改后得到群众认可,被提拔到正厅级岗位;山西某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因重特大安全事故被问责降职,根据他的现实表现和优势特点,省委将其调整到重要部门担任主要负责人,到任后他大胆开拓创新,很快打开局面。

记者采访中,不少基层单位负责人反映,受处分的干部再“上”很难,尽管走了程序,材料报到上级部门,也往往不敢批。“大家担心,以后再出事怎么办?谁来承担责任?”一位不愿具名的组工干部说。

本着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一些地方严密程序、加高门槛,给予改过的干部再得重用的机会——

湖北红安县按照被处分时间、问题性质分类汇总,采取“听”“察”“谈”的方式,全面掌握被处分干部的情况。2014年,164名受处分干部中有15名被组织部门建议重新提拔任用。

贵州黔西南州对召回干部采取学习教育、党建约谈、跟踪管理、参与脱贫攻坚等“行动培训”,结合民意调查,对症下药,帮助转化提升。对“下”后转化明显、表现突出的干部进行重点关注,重新给予“上”的机会。

四川、浙江、青海等地明确提出,被调整的干部如果在专项任务、临时岗位中表现突出且成绩优异的,可以依规重新任用。

“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,‘下’的干部也能再次‘上来’,有过‘污点’的干部也有‘出头之日’,体现出了科学化、人性化的干部管理。”四川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。

正视能下——哪个真金不淬火

盘在黔西南州兴仁县史志办原副主任熊忠卫心中的结解了。

从实职的副科级干部调整为副主任科员,又轮岗到村工作,他觉得委屈极了,但如今回想起来,他又觉得这并不是坏事。

“我学的是农口专业,实在不擅长文史方面的工作。”熊忠卫说,由于不适应现职,他被县里召回。如今轮岗到村,说话办事顺溜多了,专业也有了用武之地。他感到:神清气爽了,干劲也来了。

多锉出快锯,淬火铸真金。随着《规定》逐步落实,干部能下的氛围渐渐形成。在从严治党、从严治吏大背景下,“干不好会被拿下”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。一名组织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坦言:“现在调整干部的阻力小了,大家明白都是按规定办事,调整不是故意整人。”

不少干部通过“下”找到出口、磨练本领、重塑自身,干部队伍整体也因此提振了精气神。山西吕梁市有3名被调整的原省管干部向市委提出书面申请,自愿参与全市各项中心工作。经市委同意,市委原常委张某某已开始了吕梁山护工(护理)培训就业工作。

随着“自愿下”的情形在多地出现,不少领导干部面对职位升降开始变得坦然。青海西宁一位正县级领导干部,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无法正常履职,主动跟组织提出申请,改任非领导职务。

然而,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,由于千百年来“官本位”观念影响,“上荣下辱”“下必有错”等错误观念仍有较大市场。这一方面影响着干部心态,另一方面也箍住了一些地方推进能上能下工作的手脚。有组工干部坦言,个别被调整干部拍桌子、闹情绪,很长时间都无法面对组织决定,给周围的干部带来消极影响。

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秦德占建议:“在组织调整的同时兼顾干部个人意愿,让调整后的干部在新的岗位上仍能发挥作用,有利于破除陈旧观念的影响。”

也有业内专家认为,干部能上能下是一项复杂的、系统的、长期性工程,绝不可能一蹴而就。相关各方要加强制度本身的宣传力度,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看待“下”,要加强培训和引导,推动形成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。

无论采取哪种手段,目的只有一个:树立“能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用人导向,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,为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实现凝聚智慧和力量。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